1、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单靠格律走诗途,如何走得畅通? 杜甫的博大精深,是一生磨难所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此间佳作如云:《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壮游》。 提问:《秋兴》以什么起句? 明确:写景。
3、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教学过程:《望岳》 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4、.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1、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3、说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说教学程序 导入、复习、教学过程:讲读、研读、自主学习、探究第四联,教师总结。总结 本堂课通过情境感悟、自主探究、个性展示等,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1、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2、导入部分主要是对杜甫的诗歌风格、作品内容、诗歌主题进行回顾,然后由美丽坚毅、令人动容的奇伟女子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了解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明确学习方法。 从题目出发,了解“咏史诗”的特点。 通过单个学生朗读,正字音;教师领读,读出感情。
3、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4、《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作为杜甫诗三首中的作品,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这一单元专注于唐代诗歌的学习。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旅居夔州时创作的。设计思路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调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5、《秋兴八首·其一》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首联的托物起兴:枫叶凋零、秋气萧森:诗人通过描绘秋天枫叶凋零、秋气萧森的景象,寄寓了自己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1、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明确: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3、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教学过程:《望岳》 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4、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5、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